在駐島期間,總有幾次覺得現在的綠島好快樂,畢竟島上的遊客好不容易逃開了煩悶的工作,在那滿是工作壓力的行事曆裡排開幾天假,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紓解所有的壓力,但我是來工作的,而且是在人權館,一個可能不是令人那麼快樂的地方,為了試著要讓自己沒那麼快樂,或者說,更貼近這地方的故事一點,我在暗房洗底片或照片的時候,都會配著節奏比較慢的podcast,聽著一些人談論白色恐怖與政治受難者的相關故事,幾乎所有的報導都聽過了一遍,每次聽完總像靈魂被抽取走一般,但一離開那個幽暗的難過空間,外面還是很快樂的。某次在暗房裡洗著照片的時後,聽著一場彭仁郁老師的訪談,那些完全無法重疊的生命經驗,無法想像那種受困的身體與思想時,在最黑的黑暗中,眼淚滑過每個毛細孔,在要陷入最鹹的海裡時,被老師的話語打撈了回來,幾滴眼淚還是滴在了底片上,在濕的亂七八糟的地板上,水都模糊在了一起。 以前在學習攝影技術的時候,總會很嚴苛的要求洗底片的水不能有任何雜質,因為底片很容易受各種微小的參數誤差,而影響最終影像的成果,顯影時間多30秒或快門差個一兩格,都會有非常細微的差異,更不用說水裡有雜質,洗出來的照片會像星空一般,這可能是每一個熟稔底片沖洗的人最試著避免的問題,但這裡水龍頭流出來的水,總帶著一股海水鹹味,味蕾告訴我它就是濃度沒有那麼高的海水,想必其中應該富含著各種礦物質,這些鹹味的來源,都成為了影像的一部分。果真洗出來的照片總有一層霧霧的感覺,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模糊,那種模糊是用再多水也洗不清,我是真的曾經拿過海水洗底片的,剛學習這項技術的時候,做了很多現在也不確定有沒有意義的實驗,但那感覺就是不太一樣,這一批影像,比那時候的還要複雜且模糊。